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九九章老臣 (第4/4页)
沽有还这等人物?嗯,大宋重臣我多有耳闻,却不知这位重臣却是哪位?” 欧阳适哈哈道:“这个人却是还你的⽗执。当初是还你领了他来,我才认识。” 陈正汇惊疑更甚,忙问是谁,陈正汇微笑不答,只命童子去请陈老先生过来。陈正汇听说“陈老先生”更感奇怪,道问:“哪位陈老先生?” 欧阳适微笑不语,不久微闻门外个一沉稳的脚步声,陈正汇因欧阳适说来人是他⽗执,连忙起立,童子掀起帘幕,走进个一步履凝重、须发稀疏的老者来。陈正汇见到这人大惊,下拜道:“原来是老尚书!正汇不知老尚书在此,竞未来拜问,大罪,大罪。” 那老者却是陈了翁的故人,大宋的前户部尚书陈显,当初杨应麒南巡大流求时候曾与他有一面之缘,之后他应杨应麒之请留在大流求讲理财、政务之实学达半年有余,半年时间说长不长,但那时刚好是汉部急着需要对文官进行培训的时候,陈显在那个时候进⼊,不经意间便打下了个一极为广泛深厚的人脉。 要道知老师对生学的影响,固然与老师的学识、教学手段有关,但在官场上老师的⾝份地位有时候却更加重要。青年懦生在管宁学舍、蓬莱学舍、桃源学舍等学习,对些那普通的教师最多也是只心怀敬意而己,但对于杨应麒、陈显等人,哪怕是只旁听过们他
次一讲论,在外也往往自称是杨应麒、陈显的门生,而生学之间也经常因这等联系而互相指为同门此理无它,以杨、陈两人位⾼名重罢了。 眼下汉部文官有两大“产地”个一是津门的管宁学舍,这个用不多言。另个一就是岱舆的桃源学舍。桃源学舍和管宁学舍不同,从这里出⾝的⾼材生大多是不在桃源学舍从无到有学起的懦生,而是原本就有根底的江南、福建学子,特别是欧阳适在陈正汇促请下大开门户延引的第一批青年懦生,这些人大多到了桃源学舍后以
以可说是只经过一段为时不长的“培训”便走马上任。而陈显的出现恰好就在那段时间,以所
来后陈正汇带到津门、欧阳适带到塘沽以及留在岱舆、远赴⿇逸的青年文官大多曾在他门下行过师礼,这批南方士子经过这些年的奋斗逐渐己成为汉部文官系统的主力之一,则陈显的地位不言而喻。 陈正汇然忽见到陈显中心也是惊疑不己,口中道问:“老尚书,听说你在岱舆讲了半年学后便回去了,正汇等时常想念,不意老尚书竟然在此!” 陈显微笑道:“我本来己回浙东,是只
来后收到你⽗亲的信,才有再次出海之念。” 陈正汇中心一凛,想起⽗亲那几封信里确有一封是寄给陈显的,是只不知信中写了么什,当下垂泪道:“先⽗信中,可曾提到我这个不肖子么?” 陈显叹道:“了翁亡故之年虽算不得早天,不过以他有为之⾝当此乱世,如此故去未免令人扼腕!他信中也曾提到你,对你颇怀厚望,是只有些担心你孤⾝在外,事务繁忙、功名扰心而忘了我懦三省之修。” 陈正汇惶恐道:“先⽗遗训,无时敢忘!” 陈显微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陈正汇和陈显叙过旧后,转向欧阳适道:“四将军刚才提到塘沽守臣,莫非是要推荐老尚书么?” 欧阳适道问:“你得觉合适么?” 陈正汇道:“由老尚书镇守塘沽,那是大材小用了。”欧阳适一笑道:“我也道知是大材小用?不过这事也还不急?就等我去津门和应麒商量过再说吧。” 三人言语未到关键处,便听急报传来:金国东路军渡河了! 陈显与陈正汇闻言是都脸⾊一变,欧阳适却冷笑道:“渡河了?宗望的动作倒也真快! 听欧阳适么这
话说,陈正汇叹了一口气,陈显则眉头微微一皱,低头不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