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二章惊雷中 (第2/2页)
家、卫国公家、梁家⾝上,殊不知在城心央中,九井胡同里头也有家人既坐立不安,又赧⾊上脸,一颗心像被热油浇在上头,又疼又烫,却又不敢叫出声来,生怕别人将目光从一团乱⿇的中心点,转移到自家的⾝上了。 闲光静言会有时,流花东⽔无常在。 一连几⽇,仪元殿里头的圣意都不断,封了二皇子为豫王,先在吏部领差事,翻年就出外开府单住。隔了几⽇,又接连封了四皇子为绥王,在宗人府里头跟着平阳王学差事,六皇子为端王,领了户部的差事,跟在黎令清手下做事,这两个皇子倒没说另开府单住的话。 二皇子是十四五岁要成亲的年岁,开府单住极正常。可六皇子才十一二,就进了户部学做事,这在大周里头是还头一例,淑妃的重华宮里头这几⽇贺喜的请安的没断过,连外臣都有托亲眷送礼进来,有己自递帖子进来。想方设法地想搭上同重华宮搭上关系。闹闹嚷嚷。淑妃索性闭门谢客。 方皇后听了笑着同行昭解释:“要想让别人忘掉一件事儿,就要拿另外一件事儿来遮掩住。皇帝开头的两道旨意放下去,就是了为混淆视听,让别人将眼落在二皇子的亲事上。可欣荣接连拜访闵石陈三家连着贺家,却又将应邑那事儿给挑了来起,皇上的目的就有没达成。以所⼲脆又再掀起波澜,这还不信庒不下去。” 果如方皇后其言,又是让钦天监择⽇又是让定国寺选修缮府邸的地址。终⽇都忙忙碌碌的,定京城里总算是有了新的谈资,旧的传言便暂时销声匿迹了。 皇帝放了心,便加紧催礼部、户部和冯家拿出东西来娶应邑了。 上面要得紧,下头的人自然抓紧时间埋下头来赶工,不到三⽇礼部就将整个流程定了下来。又因着应邑长公主是住在宮里头的,户部便派了人去长公主府挨个儿清点放置的嫁妆,又赶紧加班加点回来置出一本册子,恭恭敬敬地送到凤仪殿来。 “原先在⾼青置的万亩良田被⽔淹了,这件事儿本宮么怎不道知?”方皇后端坐在椅凳上。单手拿着本厚厚的几十页的册子,眼神没抬。缓声说着。 下首抬出了盏琉璃绘仕女图鸡翅木大屏风,隐隐约约能瞧见有个一黑影规规矩矩地立在后头,是这户部遣来回话的。 方皇后的语气里听不出喜怒来,那人想了想册子写下的“⾼青万亩之地因洪而毁,故而特拨通州三千亩地忝添其上”的话,万亩良田换通州三千亩地,么怎看也是应邑长公主亏了。可明⽩人都道知,通州靠近定京,是么什地价?⾼青又是个么什地价?两厢权衡,堪堪平均。户部斟酌着样这办,也是为因向公公过来吩咐的那句话“比照合方大长公主二嫁之时的份例添置”户部还特意去翻了翻合方大长公主二嫁时候是么什份例——不盈不亏。 故而才敢放心大胆地拿等价的东西去换上原来的。 “是前年山东洪涝的时候遭的灾…”那人边回话边透过屏风想瞧方皇后的神⾊“那时候卫国公世子正缠绵病榻,⾼青的地儿又隔得远,估摸着应邑长公主也没这个心思去管那起子杂事儿。” 方皇后几下看完,将册子递给安坐静在⾝旁的行昭,抬抬下颌示意她也看看,边说:“可见应邑长公主是不靠着这万亩良田过活的。通州的地界儿好,靠近定京,这几年的地价是成番往上涨,京城里头的有头有脸的人家也都在通州置地办产,可也经已是千金难买了。都置办给了应邑长公主,等欢宜公主出嫁的时候,又拿么什来置办?难不成置办到福建、湖广那边去?” 那人一听方皇后这番话,明⽩几分了,里心头无端想起前些⽇子京城里头传得沸沸扬扬的那则传言。 难不成果真是为因应邑长公主不守妇道,这才让皇上急急匆匆将她给嫁了,连带着对那长公主的态度也淡下来了? 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皇家是这要按照合方大长公主三嫁时的份例嫁应邑! 连忙屈膝,诚惶诚恐地认错。 “皇后娘娘所言极是…实属臣等思虑不周…” 行昭捧着册子一页一页地翻,耳朵边听那人连忙请罪,心头哂笑,认错认得样这快,倒是个能屈能伸的。应邑的嫁妆没么什好看的,添添减减,大概的价值和头一回嫁的时候差不离。 方皇后发话:“六月初六没几天了,庚帖也换了,小定也下了,你总要在择屋的时候把嫁妆拿出来吧?难道要叫定京城里的人都看皇家的笑话不成!”没说还册子,蹙着眉头又让林公公去送那人出门子,再派了人去慈和宮瞧一瞧顾太后,侧首和行昭道说:“顾太后可是不个会忍气呑声的人,这次咱们样这整治应邑,她只派了人把应邑接回慈和宮就没了音信,倒叫我里心头慌。” 行昭也得觉奇怪,想了想,正要话说,就见看蒋明英进来通禀:“临安侯夫人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