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等待最好的时机 (第2/2页)
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基反对。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 【致命的错误】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一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机会终于到来!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鄙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sao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出征!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