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干五传奇_第31章腿长速度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章腿长速度快 (第2/2页)

,不仅当时,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如果以当时能够用地方力量与强敌抗衡,则可节省国家大规模调动兵马的高昂的费用,同时,高仙芝节度的安西四镇的力量虽然人数较少,但是训练有素,掌握着更先进的兵器与战法。

    与大食抗衡,并最终战胜它不是没有可能。军情紧急,为了防止中原的技术外流,大唐不允许匠人出境,但是现在已经顾不上了。

    此时唐军主将是高仙芝,节度安西四镇所有人口、兵马粮草,但是高仙芝不像大唐另一名节度使安禄山,为了起兵造反养有大量的军队。高仙芝的常备兵力只有不到一万人。

    在和平年代是不可能维持常备大军的,因为军队需要大量的供给,需要提高税收以供养,这样必将给老百姓增加很大的负担。

    在战争年代的大军的供应反倒不需要这么多,他可以直接抢劫敌对方老百姓的生活物资作为军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古时候经常遭到弱小的游牧民族攻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中储存有粮食和财宝的中国老百姓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目标。敌人想抢夺他们,中国政府想保护他们。

    而那些抢掠中原老百姓的敌人多半都是游牧民族,兵民一体。想要阻止、报复他们只能开战。让敌人那种抢了便跑的做法没有地方去实施。

    同时大规模的战争对农业的破坏极为严重。高仙芝不愿意把战争放到自己家里打,这样损失过于沉重,而且,他已经知道了石国王子游说大食的行径,认为必须教训一下这个石国的王子。天下哪有这么不要脸的。财宝是你给的,王位是你自己要的。

    得了好处后,又倒打一耙。于是高仙芝典安西全部唐军,令李嗣业为副帅,别将段秀实。封常青留守。

    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拔汗那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凡镇兵逾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此次出征调动大军三万,外加临时征调运输劳力四万。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的全部兵马和大量的民工。说明高仙芝对即将和黑衣大食进行的大战是有心里准备的。大军出发后,安西四镇由大将封常青率调役的民兵镇守。

    高仙芝每次出兵都委派封常清留守安西四镇主事。有一次高仙芝出征,其乳母之子对留后封常清不敬,封氏为整肃军纪,准备杖罚这位郎将。

    即使高仙芝的妻子和乳母求情也无动于衷。结果这个人被杖毙了,好在高仙芝没有让封常清难堪。从此军中肃然。封氏生性勤俭,赏罚严明,也颇得人心。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封常清入朝代理御史大夫之职,此后才有岑参那句‘亚相(御史大夫的美称)勤王甘苦辛’的美赞。于是中国人也出动了。

    高仙芝得到大食军倾巢出动的情报后,于天宝10年七月,率军从安西出发“仙芝将蕃、汉三万军,四万后勤往击大食,西去七百余里,屯兵至恒罗斯城外,与大食遇。”

    不过据阿拉伯史料记载,战后大食军敕报,唐朝发兵10万人。***经过了月余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的大军在七月份抵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此时这个地区的雨季还没有到,这个季节行军,沿途水草正茂,利于大军运输的牲口的喂养,减少了大量的辎重。

    在敌方国家的地盘开战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战争对自己国家农业的毁坏。大帅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才毅然决定出兵的。

    但是敌方也得到了极大的便宜,他们的骑兵也可以就近得到草料。大食的阿拉伯马可以避免水草不服的弱点。

    而交战的地区属于两大集团中间的缓冲区,这时交战双方均不知对方主力在那里,只能探测出大概的位置。

    仙芝派出的细作因为都是粟特人、突厥人,并不会阿拉伯语、波斯语,经常被对方识破,有去无回。

    最大的消息来源是那些沿丝绸之路往来于两国之间的商旅,好在大帅早已微服出访国。了解了那里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于是高仙芝首先扫荡了石国,轻而易举的消灭了石国所有的军队。

    并且在敌军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扎营,屯兵怛逻斯城外。准备主动围攻怛逻斯城。诱敌出动。石国新王逃往大食军,悉述唐军的情况。

    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但是阿拉伯马十分娇贵,无法远距离奔袭作战。

    在得知大唐军队已经到达近在眼前的怛逻斯的消息之后,尚有一段距离的阿布穆斯林立即组织了十余万主力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右岸、奥李阿塔(今江布尔)附近的广阔的平原上拉开了阵势,准备决战。

    这时,对方的阿拉伯马显示出了巨大威力。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之一,高大英俊,腿长速度快,爆发力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