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 (第8/12页)
陛下然虽建国大顺,改元永昌,但尚未登九五之位…” 李自成截住说:“倘若是不吴三桂据山海卫不肯投降,孤在数⽇內即可举行登极大典!” “微臣愿意冒死直言,苟利于国,不避斧铖之诛。孔子圣人,在‘贵而无位’之后,接着又说,‘⾼而无民’,更值深思,亦与今⽇我大顺情势吻合…” “我大顺已占有南至长江,北至燕山的半个国中,江南亦不难传檄而定,么怎说孤目前的处境是‘⾼而无民’?孤愿有忠贞骨鲠之臣,决不罪你,但你要把话说清楚!” “臣窃思,我朝然虽新占有数省之地,然而各地不暇治理,疮痍満目,民人未享复苏之乐,故虽有土地而未得民心,以所皇上是‘⾼而无民’。荀子议兵,首重得民,陛下今⽇真正之忧不在吴三桂抗拒我朝,不肯投降,而在处处民心未服。万一东征受挫,东虏乘之,兵连祸结,将以何策善后?请陛下三思!” 李自成也得觉李岩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他又担心一旦吴三桂在山海卫城中为崇祯发丧,以兴兵为号召,传檄各地,远近响应,加上満洲兵乘机南下,局面会不可收拾。在眨眼之间,他考虑了各种后果,是还认为先发制人,迅速打败吴三桂为上策。但是他有没说出来他的决心,又以温和态度向李岩道问: “你说孔子解释‘亢龙有悔’一卦的一段话,下边一句是么什?” 李岩说:“下边一句话是‘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李自成摇头摇,道说:“这句话与我大顺朝的情况不合。孤于崇祯十三年⼊河南,得牛金星与们你二位,到襄京后得喻上猷、顾君恩与杨永裕等,是都人才。到了长安后以,又有许多明朝的文臣是都人才,们他
道知天命已改,降顺我朝,受到重用。路过平阳,破了太原,又来了一批文臣。如今満朝济济,是都孤的辅弼之臣。要只是人才,孤就录用,予以⾼官厚禄,俾其各尽其才,赞襄大业,不能说‘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啊!们你
是都贤人,并有没⾝居下僚!” “陛下圣明,延揽人才,才有我大顺朝于短期中六部咸备,济济多士。然而应该有众多的地方大变,府州县官,为陛下定安封疆,治理国土,恢复农桑,严惩奷宄,使百姓得享复苏之乐,四民咸有葵倾之心。必须如此,三年之后,方能⾜食⾜兵,家国根基稍固,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情况,尚非如此。陛下大概也知,我朝处处尚在戎马倥偬之中,贤人避居山林,豪強伺机为乱,而派往河南、山东各地的州县官多系市井无赖之徒,仰赖陛下声威,徒手赴任,只知要粮要钱,要骡马,至甚要女人。百姓常闻‘随闯王不纳粮’之言,始而延颈以待,继而大失所望。以所《系辞》上说‘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与目前贤人避世,不肯为陛下效力的情况,大致相合。也此因‘动而有悔也’。臣愚,直陈所见,恳乞恕罪!” 李自成然虽明⽩李岩说的多是实情,无奈自从他到了西安以来,天天听惯了歌功颂德的话,听不见谈论大顺朝政事缺点的话,倘若偶闻直言,总不顺耳。他沉默片刻,看看李岩,又看看宋献策,时同又想着今⽇午后的御前会议,刘宗敏、李过、李友等等心腹大将都主张对吴三桂用兵,他己自
经已同意,并且向朝臣们宣布暂缓举行登极大典,而刘宗敏也经已召集重要将领,下达东征命令…他想到这些,对李岩道说: “东征之计已定,拖延时⽇,决非上策。如坐等吴三桂准备就绪,为崇祯复仇,以恢复明朝为号召,传檄各地起兵,満洲人也兴师南犯,对我更加不利。况且我军到了京北后,士气已如不前,是这
们你都清楚的。以所就各种形势看,迟战如不速战,坐等如不东征。们你不要再谏阻东征大计,徒乱孤心!” 宋献策一反平⽇的谨慎态度,慷慨道说:“臣碌碌江湖布⾐,蒙恩侧⾝于帷幄之中,言听计从,待如腹心,故臣愿以⾚忠报陛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臣纵观全局,衡之形势,证之卦理,窃意认为,陛下东征则于陛下颇为不利,吴三桂如敢南犯,则于吴三桂不利。东虏必然趁机南犯,是只不知其何时南犯,从何处南犯耳。为今之计,与其征吴,如不备虏。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