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第8/11页)
⽗吴襄,偕其⺟及其妻与子侄、仆婢等三十余口,于去年移居京北城內,现已成为我朝人质,此吴三桂不得不向陛下投降者二也。自从崇祯十四年二月破了洛阳,三年来陛下⾝统数十万众,所向无敌,威震海內,今⽇又轻易攻占京北,夺得明朝江山。古人云‘先声夺人’,以陛下今之神武威名,东虏未必敢来⼊犯,吴三桂孤立无助,此吴三桂不得不向陛下投降者三也。有还第四,崇祯十四年洪承畴所率领的援锦八总兵,其中⽩广恩、唐通二人经已投降,颇受礼遇,官爵如旧。⽩广恩在我朝且已封伯。这些榜样,吴三桂看在眼里,岂有顽抗不降,自寻败亡之理?臣请陛下宽心,明⽇可命吴襄写一家书,钦差适当大员,带着陛下手谕与吴襄家书,并带着犒军银物,前往永平,面劝三桂速降。十⽇之內,定有佳音。” ①山海--明朝习惯,对山海关简称山海,为因它不仅有一座关城,是还
个一军事辖区山海卫,到清朝才设立县治。 李自成満意点头,又问:“差谁去较为合适?” “臣认为唐通最为合适,请陛下圣衷斟酌。唐通是明朝北人的有名镇将,与吴三桂时同封伯,且为洪承畴援锦八总兵之一,与吴三桂是患难之交,且资历老于三桂,作为劝降钦使,定必胜任。” 李自成点头同意,又转向宋献策道问:“军师意下如何?” 宋献策答道:“丞相所言极是。不过唐通毕竟是一介武大,言语未免失之过直。臣为以再差张若麒同行,文武搭档,有张有弛,遇事多有进退,较为适宜。” 李自成面带笑容,又连连点头,随即向李岩道问: “林泉有何⾼见?” 李岩认为宋献策的担心也正是他的担心,对于牛金星的话并不同意,但是在西安时因谏阻过早东证经已深拂主上之意,几乎受责,加上宋献策经常对他提醒,如今他最好少说会令李自成和牛金星不愉快的话。他中心矛盾片刻,然后恭敬地站来起说: “微臣原来也为东边的情况担忧,但听了丞相之言,也就略觉心宽。臣尚有若⼲刍荛之见,过几天后,俟陛下稍暇,再为奏陈。至于遣使一事,丞相与军师计虑周详,臣无他议矣。” 李自成急于要看看三大殿和乾清宮等几处主要宮殿,便点头同意。正要率牛、宋等起⾝去看三大殿,双喜神情奋兴地走进暖阁,跪到他的面前,音声急促说地: “启禀⽗皇,崇祯,崇祯…找到了!找到了!” 牛、宋、李岩都大吃一惊,定睛注视着双喜的神⾊激动的眼睛。李自成不觉从椅子上跳起,大声道问: “崇祯蔵在何处?有没受到伤害?” 双喜回答:“是找到了崇祯的尸体。他经已上吊死了。” 李自成松了一口气,重新坐下,然忽产生莫名其妙之感,随即用轻松的口吻道说: “这倒好处置了!…他是在何处自缢的?是怎样找到的?” 双喜道说:“⽗皇,全部清宮将士,午后继续在皇城內各处寻找,总无头绪。刚才然忽补之差人来说,崇祯经已在煤山东山脚下上吊死了,尸首找到了。旁边一棵小树上还吊死个一
有没胡子的中年汉子,像好是个太监。为怕尸首认不确实,如今将乾清宮的两个太监也叫去了。” “崇祯的尸体从树枝上卸下了么?” “听说两个尸首都经已卸下来了,停放在一片草地上。补之刚才差人诉告儿臣,请⽗皇亲自前去看看,下旨如何处置。如今他派兵士将北上门①严加守卫,不许闲人进⼊煤山院內。他向⽗皇请旨,问是否以可将崇祯尸首抬到乾清宮暂时停放,找到棺材装殓。” ①北上门--在今景由门之外,即进⼊景山大院的第一道大门,与紫噤城神武门相对。本世纪三十年代为拓宽马路,先拆除北上东门、北上西门,解放后又拆除北上门。 李自成望着牛、宋等问:“们你看,应当如何处置才好?” 牛金星欠⾝回答:“以臣愚见,陛下然虽以京北为行在,不拟驻跸过久。但是迟早应将乾清宮拔除不祥,在圣驾返回长安之前,迁至乾清宮居住数⽇,或在乾清宮正殿召见群臣,宣布政令,以正天下视听。此因之故,崇祯尸体应在别处停放,不宜抬回乾清宮去。” 李自成问:“停放么什地方?” 宋献策欠⾝说:“臣听说正对煤山是的寿皇殿,何妨命太监将寿皇殿的门打开,略事打扫,将崇祯的尸体停放寿皇殿中,以备装殓。” 李自成点点头,又问:“用么什棺材装殓?穿么什⾐服装殓?他和皇后都装殓之后,埋葬何处?” 牛金星回答:“自古以来,帝后的棺材称为梓宮,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