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0章双手紧握成拳 (第1/2页)
第40章 双手紧握成拳 “陛下,此事太过突然,武陵王虽有才能,但监国理政乃重中之重,是不是该再慎重考虑?”右仆射徐湛之满脸忧色,急忙出列谏言。司空刘义宣也站了出来。 拱手道:“陛下,徐大人言之有理,武陵王殿下虽有一定功绩,但监国理政乃国家大事,关乎社稷安危,其过于年轻,怕是资历难以服众,亦可能缺少厚重,能否另择他人?” 刘义宣此前在荆州与刘骏共事,但北魏南侵时他曾畏敌逃跑被刘义隆下诏斥责,而刘骏却表现出色,此番他反对刘骏监国,也是担忧其声望权势均超过自己,日后于己不利。 刘义隆看着自己这位六弟,目光坚定地说:“朕意已决,骏儿的能力朕十分清楚,他在治理地方与领军作战中表现智勇双全,足以担当此任。朕相信,他定能不负朕望。” 刘骏闻言原本平静的面容微微一怔,旋即恢复镇定,他忙上前几步,单膝跪地,朗声道:“父皇,儿臣深知监国理政责任重大,但儿臣愿竭尽全力,不负父皇重托,定会以江山社稷为重,以黎民百姓为念。”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透着青年的朝气与果敢。刘义隆看着自己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骏儿,朕相信你。这些年你在地方的政绩军功,朕都看在眼里,如今天下乃多事之秋,朕需要你挺身而出,为朕分忧,为国家担起这份责任。” 这时,刘义隆第七子,建平王兼中书令刘宏站了出来,他恭敬地说道:“父皇,既然您已做出决定,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三哥素有贤名,且有实干之才,或许能在此刻大展身手。 儿臣以为,让三哥监国理政乃父皇英明之举!”刘宏平日为人谦虚勤俭,周密谨慎,又通晓政事,礼待贤士,与其兄长类似,亦是文武双全。 他的一番话,让有些大臣听了微微点头,似乎在思考他所言的合理性。江夏王兼大将军刘义恭也开口说道:“建平王所言不无道理,如今局势特殊,武陵王若能担起这重任,也可稳定朝堂人心。” 见自己十分信任的五弟和七子也表态支持刘骏,刘义隆感到欣慰,他看向群臣,目光中带着几分威严与期许:“朕意已决,此事就这么定了。日后,众卿需全力辅佐武陵王,若有阳奉阴违,暗中掣肘之人,朕绝不轻饶!” 众臣见皇帝心意已决,纷纷跪地,齐声道:“臣等遵旨。”刘骏也站起身来,他的目光扫过群臣,心中既激动又紧张,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将站在朝堂的风口狼尖,肩负起国家的兴衰荣辱。 散朝后,大臣们三两成群地走出大殿,议论声仍不绝于耳。“这武陵王,真能挑起这大梁吗?” “谁知道呢,且看他日后如何作为吧。”大臣们的脸上,有的充满疑虑,有的则抱着观望的态度。刘骏并未立刻离开朝堂,他站在大殿中央,望着空荡荡的龙椅,心中五味杂陈。 这时,刘义隆从后殿走了出来,他看着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关切。 “骏儿,你可明白朕的苦心?”刘义隆轻声问道。刘骏转过身,恭敬地说道:“儿臣明白,父皇是为了国家的稳定,才将这重任交予儿臣,儿臣定当殚精竭虑,不负父皇的信任。” 刘义隆微微点头,拍了拍刘骏的肩膀“如今太子忤逆,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你行事要格外谨慎。遇到难题,多与朝中老臣商议,他们经验丰富。或许能帮你出谋划策。” 刘骏应道:“儿臣记住了,只是儿臣初涉朝堂之首,恐怕难以服众,还望父皇能多多指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