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第8/10页)
园时,半睡半醒之中,他看到了自己的罪恶,恐慌到了极点。他几乎没有力气挣扎下去了。这个时候,三郎的来到,使他燃起了生命的亮点。王爷已不再是王爷,他惟一的愿望是“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父子俩好好谈谈”与三郎坐在同一个马背上,短暂的幸福把谁都感染了。很快三郎死了,是二郎的安排,枫夫人的阴谋。终于,秀虎王爷也在最后的痛苦中死去。结局是悲惨的,却也理所当然。秀虎王爷终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似乎三郎死得有点冤,但他活下来的可能性太小了。一文字家族灭亡了,藤卷家族顺理成章会取代它。作为败将遗孤的三郎,会处于何种境地?或许还要看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尊严。或许,在此之后,又将起演一场“枫夫人阴谋”再不然又多了一个“末” 影片中有一个特殊角色狂阿弥,没有任何地位,却对电影中最经典、最真实的含义“直言不讳”他既娱乐了观众,又娱乐了片中的人。他既是影片与观众的中介,又确确实实是影片的角色之一。他表达感情是最直接的,伤心就哭,开心就笑,愤怒就骂,看不过眼就编打油歌加以讽剌。在他孤身一人照顾半疯半醒的秀虎王爷时,他的思想矛盾过,于是他哭,他叫,他说出所有心里的话。或许他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他的真实。 影片中还有两个比较特别的人物——末和他的弟弟鹤丸。和枫一样有着血海深仇,末却采取了消极态度。她信佛,不去记住仇恨。她原谅了别人,别人却容不下她。她,逃不了,她死了,留下一个佛像给弟弟。可是,最后佛也离开了鹤丸,双眼失明的鹤丸,会怎样? 我们不能对末作什么要求,她太脆弱了;我们也不能对鹤丸有过高的期望,他更加单薄。那我们能怎样呢?肯定枫。不,她同样是悲剧,甚至在她之后还会接演续集。那怎么办,相信佛?佛离开了。 在三郎、秀虎王爷相继死去后,丹后所说的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感悟,为什么人类要“舍欢乐取痛苦,舍和平取战争”呢!名利、私欲、仇恨,扰乱了世界和平,剥夺了人类欢乐。那么,为什么要?佛书言:舍得舍得,要舍才会有得。人类真正要的是什么,什么该舍,什么该追求?秀虎王爷死前的一刻是最幸福的,坐在儿子的马背后,悠闲轻松,忘记了战争,忘记了痛苦。由衷的笑声感染了所有的人。 幸福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追求?我们继续思索… 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许多很成功。导演黑泽明,很擅长运用场景预示剧情发展,甚至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天空中的白云,占了不少戏份。他对切换镜头的处理,也挺有一番味道的。在一些较为大型或较多含义的场面,他会采用多角度、多焦距来多次表现,使观众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体会影片内容。影片中的音乐也别具一格,且不说鹤丸的笛声,在太郎、二郎联手攻打第三城时,那背景音乐不失雄壮却听来沉重;似乎在哀叹,又不失洒脱;是表现战争的音乐,讲述的却比战争更多。整部戏看来,挺不错。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给人很多收获,特别是思索。 思过 而今夜,南方终于秋风翻飞了,想必香山早已红妆嫣然。绿叶红过了终究会残褪,不似我的思念绵绵无期。 我是在盛夏的八月去登香山的。那个早上满天阴霾,从山脚望去,绵延的翠绿更显深致沉郁。 山雨欲来,瘦袖盈风。薄薄的寒意渐冷了登临的热汗。快要下雨了。 明知八月的香山还没红叶,可我仍然执意要来。已经习惯了做不合时令的事,因此总能很好地自我解嘲:自负在香山里的我,也会是一道很美的风景,它不可不看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还没上山,已经在山脚看见万点红叶——困身成了书签,没有轮回,永远在献愁供恨地红着。 老板热情地推荐着满壁的书签,我默默听着,也看着。环顾四周,每面墙壁都挂满了无语的香魂:被强行染红的绿叶,被固定去展翅的蝴蝶…他们连挣扎也不能。 我忽然觉得它们和我一样,都有不能自主的寂寞。 我对那男人说,只想要一张“思过”男人望着手里的许多“惜缘”“牵挂”“珍重”一脸的愕然。是的,只要一张“思过”不要别的。从前在一个从香山归来的朋友手里看到过这么一张,不特别,只半簇碎花,一片红叶,还有就是几笔国画。只是那两个墨字,让我久久的怦然心动。 身边的爱情,在泛滥的同时却断肢一样苍白无力。每个人笑着爱得死去活来,到最后却茫然不知所以。我厌恶这里,这里缺乏刻骨铭心。因此总神往那个刀光剑影里抬头问天情为何物的世界。每每掩卷,总会想,此生能遇杨过,即使只是擦肩,又有何妨? 不会有恨了。那个世界里,思过崖前杂草丛生,崖上赫然二字催避着世人忏悔,一转身,眼前就只剩下千山万壑冷笑着来包围自己孤身一人。那里没有退路。可是我偏是一遍遍地说:不悔,不悔。我不善于回头是岸,不去计较多年里的得失对错,更不愿意顿悟空明羽化飞仙,我只懂无休止地思念那个矢志不渝的人。我把思过思成血rou模糊却棱角分明的爱情,即使在现实里跌得粉身碎骨,我还思念那个人,还是愿意与寂寞为伴等候他。现实里,热闹精彩的人事哄哄然地在身边擦过,各种性情的男女正在为各种规模的得失重复着悲而复喜。然而这些与我无关。 断壁前,固执地茕茕独立,想起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成全了流苏的爱情。无论男女,都无法与滚滚红尘相抗衡,无法在变幻无常的世态里承诺长相厮守。可是流苏倔强地说,我偏要这样。 而如今我身在其中的社会,以它残酷的冷漠来嘲弄那些与子偕老执意厮守的理由。 … 那天的山雨竟过早地扑来,我甚至没来得及叩香山的门,便得黯然归去。连香山的翠绿,也无缘细细地看上一眼,回去时,只紧紧地拿着一张书签。此外什么也没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