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6章-第360章 (第5/5页)
人也深为吃惊。 火光雷霆之中,首当其冲的三艘扶桑船只顿时被整个撕碎,就见血rou四溅,断木横飞,海面上一大团鲜血弥漫开来,那三艘船成了碎片,船上满载的倭人水兵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 稍后的六艘扶桑船也遭到炮击,挨得较多的四艘船当即开始倾斜下沉,另两艘战船体型较大,中弹也较少,虽不至立刻沉没,不过也遭到重创,在海面上打转,失去了战斗力。 一轮威力绝伦的炮击过后,扶桑战船三碎四沉二伤,报销掉了九艘,这九艘冲得最快的船只还都是战船,却跟纸糊的似的,不堪一击。 后面船上地倭人都吓傻了,不太搞得清楚发生了什么事。难以接受眼前的现实。不少划桨水兵呆呆的停止划动,半晌回不过神来。 扶桑船只继续前冲,天朝十艘火炮战船不停的开炮“轰隆隆”的炮击声伴随“喀喇喇”的船体碎裂声响个不绝。在空前猛烈的炮火下,进入射程的扶桑船只一艘一艘被轰沉。 火炮战船上的火炮虽还不是开花弹,不会爆炸,可对方也同样是原始的木制船只,而且远不及天朝战船坚固。 改良后地强力火炮一炮轰将过去,往往能将扶桑船只轰个对穿,要么从上到下击穿。要么从一侧到另一侧洞穿。扶桑人强征来的渔船一炮就要轰烂,小型船只挨两三炮就沉。中型船只要没击中要害地话可以挨个五六炮,大型战船挨个十来炮也得完蛋。 扶桑海军量大质低。以中小型船和渔船为主,真正的大型战船极少。就见炮火覆盖地带中,扶桑船只被轰得稀里哗啦地,一片狼籍,没一艘船只能靠近天朝火炮战船。 天朝战船的作战方式绝对超出任何倭人的想像。扶桑海军还停留在古代的战斗形式中,战术完全是:火箭、拍竿、接舷战、撞击战等等,双方相差了不止一个时代。扶桑船只前赴后继的冲过去,便被前赴后继的击沉,既然靠不近距离,一切战术都用不上,只能一个劲的挨打。 宽阔地海面上,杀喊声与隆隆炮声齐响。两国海军的大决战甚至不能称之为战斗,而是一面倒的屠杀。 扶桑海军总大将东条英机红了眼,以倭人惯有的疯狂命令全体船只源源不断的进攻。将一船又一船的人送去当炮灰。 杨广为了迎接这场大海战,十艘火炮战船一个陆军士兵也没载,只载了满满地炮弹和火药,务必要让倭人爽到家。 扶桑船只毕竟数量太多,而天朝火炮战船只有十艘,船侧舷正面宽度终归有限,炮火覆盖的区域自然没一艘敌船能靠近,而阵势宽度之外的扶桑船便渐渐冲过来。 扶桑海军大将东条英机敏锐地发现天朝战船首尾两端炮火最弱,狂喜之下,立刻命令全体船只左右散开,避开炮火猛烈的中央区域,从天朝战船首尾两个方向接近,一旦成功拉近距离,凭借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就能轻易取胜。 火炮战船首尾确实最弱,然而船是死的,人是活的,扶桑海军大将东条英机显然对海上炮击战术缺乏概念,遗憾的是他已经没有逐步适应的机会了。 随着杨广一声令下,十艘训练有素的火炮战船一个漂亮的右转舵四十五度,呈一字纵列朝扶桑船只让开的正面间隙,全速直插过去。 这样一来,不但右侧舷三百门火炮能狂轰烂炸,连左侧舷的三百门火炮也能开始尽情开炮。 轰隆轰隆,浓烟滚滚,十艘火炮战船一面快速航行,一面朝两面不停开炮,威力前所未有。航到哪里,哪里的扶桑船只便被轰得碎木横飞,一片糜烂。 倭人简直被打得抬不起头来,战局竟是如此的令人绝望,很快就损失过半。 扶桑海军总大将的旗舰原本在后方指挥作战,突然间他瞳孔急遽扩大,因为天朝舰队突破他们整个阵势后,竟直朝他驶来…他疯了似的喝令旗舰掉头逃跑。 然而为时已晚,庞大笨重的旗舰缓缓掉头,还在逐渐启动加速,就已然落入天朝舰队的火炮射程之内。 十艘火炮战船一个左转舵,以船侧舷对着敌人旗舰,然后一轮火炮齐射,三百门火炮同时开炮。 以扶桑旗舰为中心,水花冲天,如海啸如风暴,扶桑旗舰瞬间被轰成了渣,扶桑海军的总大将东条英机连尸骨都找不到。 残余扶桑船只上的倭人都目睹这一幕奇景,他们的战斗意志于刹那间崩溃,不约而同四散逃跑,比来时的速度还要快。 杨广下令不用追击,让他们去吧,扶桑海军已经完了,连内河水师都不如。 十艘火炮战船上的将士们一片欢腾,远处靠山王杨林率一百多艘战船驶来,加入到欢呼当中。 船上海军包括三军名陆军将士,都亲眼目睹了整个海战过程,看得目眩神迷,眉飞色舞。尤其是海军将士,更是兴奋,今日终于彻底扬眉吐气了。 靠山王杨林在水上混了大半辈子,作梦也想不到海战能这么打,他终于明白皇帝不惜巨资打造这十艘火炮战船,而不造大型楼船了的原故了,有了如此强大的海上船只,确实没必要把人力物力投入到楼船打造上,因为其他战船造得再多,还是在一旁看热闹的份。 扶桑人海军主力被一战打垮,己方一船未损,又是一场彻彻底底的胜利,奇迹般的胜利。经此一战,扶桑人灭亡的丧钟已然敲响。 全军上下越发视杨广如神明,以前只知皇帝陆战用兵如神,号称战神天子,没想到海战也照样用兵如神“皇上就是皇上,果然不愧是真龙天子,是活着的神!”不少将士心中如是想。 大海战结束,海面上一片狼籍,残木浮尸满目尽是,充塞海面,夕阳斜照下,海水一时为之尽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